起哄鲁迅夹烟的“看客”,大抵是脆弱的丨顶端快评

Connor 币安交易所官网 2025-08-26 1 0

顶端新闻评论员 韩忠林

近日,“游客投诉鲁迅夹烟墙画误导青少年”登上微博热搜。据媒体报道,绍兴鲁迅纪念馆一面画有鲁迅手里夹着香烟的墙面,成为网红打卡地,部分游客会点燃打火机或香烟,拍摄“给先生点支烟”的打卡照。有游客对此进行投诉,并建议将鲁迅抽烟换成鲁迅右手握拳的画面。

起哄鲁迅夹烟的“看客”,大抵是脆弱的丨顶端快评

这一事件看似是个人投诉与纪念馆管理之间的小摩擦,实则折射出公共文化场所难以平衡历史真实、艺术表达与社会责任的深层次矛盾。目前,纪念馆还未明确最终处理方式。顶端新闻评论员认为,简单的替换墙画并非最优解。

鲁迅抽烟形象来源于人物真实经历写照。其本人就曾在作品中展示过自己抽烟的形象:“我疲劳着,捏着纸烟,在无名的思想中静静地合了眼睛,看见很长的梦。忽而惊觉,身外也还是环绕着昏黄;烟篆在不动的空气中飞升,如几片小小夏云,徐徐幻出难以指名的形象。”

纪念馆的鲁迅抽烟墙画,显然不是要引导公众去抽烟,而是要传达鲁迅忧国忧民、心系青年、冷静思考的精神。如果改成“右手握拳”,既不尊重历史事实,也会让作品失去深层次文化内涵。

当然,游客投诉的“诱导青少年”问题,不能视为无病呻吟。毕竟近些年确实出现一些过度解读“鲁迅抽烟形象”的负面案例。2024年4月,上海就有一家连锁奶茶店,通过暗示鲁迅是“老烟枪”等形式宣传产品,一定程度上诱导了“新青年”。

尤其是在追求网红化、打卡化的传播背景下,类似“给先生点支烟”这样的打卡潮流,无疑进一步曲解了艺术创作的用意,加剧了公众受到不良引导的风险。

公共文化场所应更多考虑到公众的多维感受,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,通过补充说明、参观引导等方式,消除可能存在的误解。比如在鲁迅抽烟墙画附近显著位置摆放提示牌,告知参观者“艺术创作 勿轻易模仿”“吸烟有害健康”;丰富墙体展示内容,通过文字详细介绍艺术形象背后的精神内涵;增设讲解员,及时向参观者进行理性引导等,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。

起哄鲁迅夹烟的“看客”,大抵是脆弱的丨顶端快评

评论